博客年龄:17年1个月
访问:?
文章:156篇

个人描述

刘里远,四川籍,1964年生,博士,副教授.......。先后就读川北医学院儿科专业、佳木斯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专业、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理专业、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专业。发表论文近五十篇,著书五部,获国家专利五项。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理教研室教师,教授《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神经生物学》、《科学思想》等课程。曾当过三年基层临床内科/儿科医生,在简单的条件下,常常同时独立救治三十名左右病人的急重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胆略,深受患者爱戴。近二十年来,一直从事中医经络实质及针刺效应机制研究,在《古典经络学与现代经络学》一书中,全面总结了古典经络理论,纠正了现行经脉循行路线的大量错误,阐明了古典经络包括血管系统和非血管系统两大类型。现已揭示出经络实质的整体面貌,即皮肤交感神经――立毛肌分布线。相关三篇重要文章先后在国际一流英文杂志发表,标志着中医经络研究的重大突破。 对科学发展史和科学思想有全面的知识,对中国传统思想有独到的研究和精深的见解。在《中西自然科学思想》一书中,系统论述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卓越思想精华。特别阐述了孔子、老子、庄子、《黄帝内经》、《易经》等鲜为人知的伟大思想和卓越成就。编写《青年必知科学历程手册》,以修补教条主义科学教育的缺陷,展现真实具体、形象生动的科学知识,成为近年国内科普畅销书。近十年研究物种进化,创立一个全新进化理论,以取代达尔文的变异与自然选择学说。本研究坚决放弃以变异为基础的同一祖先模式,确立不同低等物种的杂交,通过基因组合,产生复杂高级的生命形式。完成英文巨著《新物种进化论》,在德国出版。 微信/QQ:413552970

揭秘人体皮肤中的卫气循行环路系统

标签: 经络   环路  
2018-01-09 18:52 阅读(?)评论(0)


2017最新发表英文论文

The Pathway of Loop System along Human Skin

Adaptive Medicine 9(4): 172-178, 2017 
DOI: 10.4247/AM.2017.ABH188
Li-Yuan Liu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bstract:  Theoretical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re exists a pair of the circulatory system in the Internal Classic of Yellow Emperors, which is the blood circulatory system and vital-gas circulatory system (VCS), termed meridians.  The twelve chief meridians is just the blood circulatory system, but the pathways of the VCS are not confirmed.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a loop system consisted of a complex of sympathetic-arrector pili muscles is hided under skin, which intermediates the acupuncture effect and is coincident with the pathway of VCS. Here, details of pathways of VCS along the human skin have been drawn, which include three longitudinal loops and five transverse loops.  The longitudinal loops contain a single Orthotopic Loop around the vertical plane of the body trunk, a pair of Main Loop along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inside and the outside of the body surface, and a single Lateral Loop around the coronal plane of the body.  The transverse loops are comprised of a Top Loop around the crown of the head, an Eye Loop around the eyes and ears, a Throat Loop around the neck, a Central Loop around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chest and the abdomen, and a Bottom Loop around the pelvis.  The acupoints along the longitudinal loops have clinical effect for treating disease.  It is emphasized that the needle must always sticks with the skin tissue when they practice the acupuncture.  Do not try to find needling sensation from the deep tissues.
Key Words: acupuncture, loop system, meridian, pathway, skin, vital-gas

=================中文原稿================

揭秘人体皮肤卫气循行环路系统 

刘里远  北师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  理论研究表明,《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系统是双循环系统,即血循环系统和卫气循环系统。十二经脉就是指血循环系统,而卫气运行途径并不明确。实验研究表明,皮肤中存在环绕全身的由交感立毛肌复体体构成的环路系统,后者介导针刺效应,与卫气循环系统相一致。结合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气功体验,绘制了人体卫气循环线路图。后者由三个纵行环路和五个横行环路构成。纵环包括绕行身体矢状面的正环、绕行身体冠状面的侧环和二者之间、介于内外侧交界线的主环。横环包括围绕头顶的顶环、围绕眼耳的眼环、围绕喉部的喉环、围绕胸腹交界的中环和围绕阴部的底环。其中,位于主环、正环及侧环上的穴位,具有临床实用治疗价值。再次强调,针刺要粘住环路穴位上的皮肤用功,而不要到深部寻找针感。

 

关键词:经络,卫气,环路,皮肤,针刺

 

成书于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医的经典著作,其中关于经络有完整、系统、全面的理论,一直延续使用至今,后世只是增加了穴位的数量而已。作者对《内经》的经络理论进行了全面整理、归纳、分析,著《古典经络学与现代经络学》,其中约50万字是关于《内经》古典经络理论的,其重要结论中包括:双循环系统和千年错误1-4

1   两千年前的人体双循环系统

《内经》明确指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气血者,气与血,是营血(或营气)循环和卫气循环。对《内经》的经络理论全面分析表明,经络包括两大类型――运行血液的经络和运行卫气的经络。因此,经络包括这样两大类型——血管性经络和非血管性经络。后来发现,英.李约瑟早在作者之前就认识到,中医里的气血循环系统是双循环系统,一个是血循环系统,一个是气循环系统3, 4。关于血脉系统,是摸得着、看得见的,而关于卫气,只能由针刺敏感者体会到或气功练习者感受到,故而是感觉到的气行线路系统。但是,《内经》著作也并未完全分清这两种类型,多数时候混二为一,一并叙述,但又特别列出《灵枢.营气篇》和《灵枢.卫气行篇》等,以示区分。

作者严格按照《内经》绘制的十二经脉循行图与人体血管解剖高度吻合,显然,《内经》系统描述的十二经脉循行是指人体的血脉系统。这些经脉, 既以心脏为中心,又以内在联通为特征。其中从手走能头的“不可思议”的循行路径,实际上是上肢血管和头部血管在颈部的联通。从脚到头的走行,同样是上下血管在心脏附近的汇合和内在通联。至于络脉,当然就是小血管网络了,其中十五大络就体表静脉网络。但大隐静脉例外,属于足太阴脾经。

关于卫气的循行,《内经》讲得相当模糊,主要循行于皮肤中,其循行途径仅使用与代表血脉的经脉的部分名称及大致重叠线路来粗略叙述。比如,指营气运行的血脉时称手阳明大肠经,代表卫气运行时就只称手阳明。作者认识到《内经》著者的困难之处,感觉到的气行经络与摸到、看到的血管经络既有高度相似之处,又有显著不同之处。于是,对二者进行调合,便出现了以血管解剖为基础,辅以气行感觉路线的经脉循行路线。但著者又企图将二者严格区分开来,这是时代和认识的局限性。

2     一千七百年来的历史错误

目前的经络图或经脉循行图源于明.张介宾的《类经图翼》,而张介宾沿袭晋.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后者是首部针灸专著,著者将《内经》中散在穴位归类时出现许多错误,后世的经脉循行图实际上是《针灸甲乙经》的穴位连线。比如,宋代的针灸铜人,就是如此。因此,在后世的医书,包括现在中医院校的《针灸学》教科书中都出现这样的矛盾:一方面原文引用《内经》的经脉循行文字;另一方面,按《针灸甲乙经》以来的穴位连线绘图,二者约70%都不一致,却视而不见,“并行不悖”。


 眼花缭乱的困惑

打开一张现代的全身经脉循行图,或观察一个经穴人体模型,经脉线密如蜘蛛网,七拐八弯,交叉重叠,令人眼花缭乱,望而生畏。同时,本来如环无端 ,周流不息的经脉系统,到处都盲端和死角,远悖经典,让人无所适从。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针灸的功效和信誉,可谓与日俱下。“把病人扎得像刺猬一样”,这是某位老专家的痛斥,但效果却远不理想,效益自然同样不理想。究其原因很简单,就是很多针都没有扎到真正的经脉上或穴位上,只能多中取胜,或能碰上位置准确的和效果好的空位。但是,针扎得多了,每棵针的运针功夫自然就少了,即使有那么一两棵针碰到正确的穴位上,没有足够的运针功力,效果也大打折扣。可以说,针灸的强大功效,今人仅得十之二三成。

     4 真实的卫气环路

4.1 循经感传现象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当针灸时,甚至是只是按压某个穴位时,有的人会产生一种感觉传递现象。这种感觉据称是循着经脉线路传递,故称循经感传。能产生这种循经感传少的很少(约1%),故称这类人为经络敏感人。曾经有一批经络研究者(如胡翔龙等)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记录,并出版专著《经络敏感人》,声称按照被试者的描述,把全部的经脉线路,甚至包括奇经八脉,都能绘制出来7, 8。后来有专家指出,把农民被试者弄到宾馆里,好吃好喝待着,还给钱,让说怎么走就怎么走。作者在临床治疗中也遇到类似的敏感者,但只有大致的、模糊的、有限的感觉传递带,肯定不是呈线状,也没有按照经脉图那样走行,更没有出现图谱上都有的三阴三阳循行路线。

如前所述,严格按照《内经》绘制出来的经脉图,本来与当前经脉图的线路就有70%不符合,当循经感传线与经脉图完全符合或相当符合时,就是一个自欺欺人的笑话。

4.2  气功中的内气运行通路与实验中的皮肤环路系统

作者自十八岁起修练气功,在2-3年内便打通大小周天,并练成内丹,练通中脉。同时在自己身上做实验,用药物促进或阻断小周天督脉段的运行。随后,从硕士、博士、博士后,到工作,一直从事经络实质研究达20年。步步递进,经历弯道与曲折后,在正确的方向上稳步向前,终于在大鼠的整个皮肤中显示出规则的线路系统皮肤交感物质分布线9。最终,在递光毛的大鼠身上,直接看到新毛沿交感物质分布线生长出来,完整清晰,形成皮肤新生毛线环路10。针刺会让这些线上的毛直立起来,形成立毛运动线11。从此,可以用三种方法直观地看到皮肤中未知的环路系统。实验证明,这些线路就是介导针刺信号传递的皮肤经脉系统11-14

因为经脉之脉字,就是血脉或脉管。因此经脉的含义就是血管或首先是血管。而“卫行脉外”,因此,卫气通路与经脉是不同的通路。 卫气主要循行于皮肤之中,因此,皮肤卫气通路才是我们实验发现的皮肤环路系统。因为是非脉管系统,就不能再叫经脉了,故而直接称为卫气循行环路。

4.3 从并行到独立新环路系统的绘制

在作者心中,那些图谱上的经脉体系统和自身气功中的内气周天线路,并行着“运行”了三十多年,再与实验发现的皮肤环路系统,并行着“运行”了十多年。实验研究中一直使用足三里穴,临床治疗中主要使用合谷穴和足三里穴,当然效果不错。不过,足三里是位于膝下的胫骨前嵴外侧凹陷中,而不是图谱上的外侧肌腹上。动物实验中,针刺大鼠那里是无效的!

2006年,也就是作者在停止经络研究,历经12年完成新进化论研究后,回头再审视经络的应用问题。试着将研制的经穴激动剂,点在气功中的气行线路上(比如指蹼和趾蹼处),而不是传统的谷里和足三里上,结果发现,效果显著增强。从此,把自己从“并行且悖”中解放出来,彻底告别现行经脉图和穴位,按照实验研究和气功体验,绘出真正的皮肤卫气(或内气)运行图。

毕竟气功有极高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其内气的运行具有高低性和多变性,下面分别列出三纵环和五横环。前者可与传统衔接,也称皮肤卫气循行图,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后者则属于高层次,暂时没有临床应用意义。而最高层次的中脉和七轮,见于藏传佛教和印度瑜伽术中,也与肉体疾病没有直接关系了。

5  皮肤卫气循行环路系统

在人体模型上,绘制出人体卫气循行线路图。这些线路构成环路,分别有三个纵行环和五个横行环。下面以自然站立,手心朝内姿势描述(图1)。另外,侧环特别以人体照片举手抬腿姿势绘制(图2)。

5.1  三纵环

    这些纵形于头部、躯干和四肢的线路,环绕身体的正中间、旁边和侧面,按其位置或作用分别命名为正环、主环和侧环。主要的运行方向是:前下后上,左下右上,但也可以反向。这些环路的畅通,直接影响着身体的健康,特别是内脏和五官及大脑的健康。其中,侧环的作用相对较小,故在彩图上以蓝线绘制。

5.1.1 正环

环绕躯体前后正中线一周,故名正环。位于人体正中之矢状面上,又名矢状环。《内经》中,躯体前正中线属于任脉的位置,后正中线属于督脉的位置。但任督脉本身具有别的分支。 此环在阴部绕行尿道、阴道、肛门。在口部并未见绕行,如何通过,尚不明确。一般运行方向是前下后上,过则有反转。 此环与气功中的小周天等同。

5.1.2 主环

环绕躯体和肢体内外侧分界的大环,在临床治疗中起主要作用和重要作用,故名主环。在躯干,特别是在四肢,位于内外侧交界处或赤白肉交界处,内为阴,外为阳,又名阴阳环。因为环绕人体前后面一大周,又名大立环。此环与气功中的大周天等同。

循行路线以眼部为起点下行,经颈部,到胸腹部两侧,沿上下肢前侧面,绕行指趾端,从上下肢后侧面上行至背部两侧,绕过头顶部两侧,回到眼部。注意,主环的某些线路在有的人可能存在差异,比如,背部可能外移到腋后线上。

    头部:前为眼正中线,上为头顶一侧之中线,后为枕骨后外侧缘,前下达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凹陷处(大迎穴)

颈部:前面从气管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下行,跨过胸锁乳突肌,到达锁骨头外侧,后为背阔肌外侧缘。

躯干:前面以腹直肌外缘为直线,上经乳头与正中线外三分之一处,下达腹股沟中点处。背面以腰大肌外缘为直线,上经肩胛骨内缘,连接到项部。

下肢:沿大腿前正中线、膝正中线、胫骨前脊外侧凹陷下行,绕内踝前凹陷下行,沿脚背内侧赤白肉迹到大拇趾甲角内侧。依次绕行五脚趾之甲根部、赤白肉际线、趾蹼,到小趾外侧。沿脚背外侧赤白肉际后行,从外踝后凹陷上行,沿胫骨内缘与腓肠肌之间凹陷上行,到达膝盖外侧胫骨内髁与肌腱间凹陷。沿大腿后外侧交界线(股二头肌之中间),绕臀部股骨大转子外侧凹陷,上行到背部。

上肢:从锁骨头处分枝,斜向外行,经锁骨下凹,到腋前线上方、肩关节前下凹陷处。绕三角肌内缘,到肱二头肌与肱肌之间凹陷,沿赤白肉际下行,到肘外肱骨外上髁前方凹陷。沿前臂内前侧交界之赤白肉际下行,到桡骨胫突(列缺穴)。沿大拇指前侧之赤白肉际至甲角处。依次绕行五手指之甲根部、赤白肉际线、指蹼间,到达小指后侧。沿手掌后后外侧赤白肉际上行,到尺骨茎突。沿前臂后外侧之赤白肉际上行,到肘后外侧、肱骨内上髁与鹰嘴之间凹陷处。沿上臂后外侧线、肱三头肌之凹陷上行,到达腋中线后方、肩关节后下方凹陷处。再沿三角肌后缘凹陷斜上行,跨过肩胛冈,合并到大椎外侧的背部线上(肩中俞),继续上行。

5.1.3 侧环

环绕头部、躯干的左右侧面和四肢的内外侧面中线,故名侧环或左右环。位于人体之冠状面上,又名冠状环,与矢状环相对应。因围绕全身侧面一大周,又名大周环。

循行路线按顺时针方向,从头顶左侧下行,经左颈侧、左肩顶、左上肢外侧中线,到中指尖端。绕过中指,经手掌心、左上肢内侧中线,到左腋窝。绕过腋窝,沿左腹侧部(胁肋部)中线下行,经左下肢外侧中线到脚掌心。绕过脚掌心,从左下肢内侧中线上行,到会阴部。绕过会阴部,沿右下肢内外侧、右腹侧部、右上肢内外侧,回到右肩顶和头顶部。也可逆时针方向运转。

    头部:从头顶的百会穴与囟会穴之间,绕行头左侧,经左耳前下行。     

    颈部:从左颈侧面正中线下行,在胸锁乳突肌与背阔肌之间的凹陷中走行。

肩部:在肩部中线上,沿背阔肌前缘横行,到达左肩关节顶点、三角肌中央。

上肢:沿上肢内外侧中央循行。先经左三角肌中央下行,沿肱二头肌和肱肌间的凹陷下行,到肘关节鹰嘴内侧。沿左前臂外侧中线到达腕背中央。经掌背和中指背侧中线,直到中指尖。绕过中指尖,沿中指内侧中线,经手掌心,直达腕部掌侧中央。沿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穴),直达肱二头肌肌腱处。沿肱二头肌内侧缘上行到左腋窝顶点。

躯干:从左腋窝沿左腹侧中线下行,到股骨大转子处。

下肢:沿下肢内外侧中线循行。从左侧股骨大转子沿左大腿外侧中线、股四头股外侧凹陷下行,到膝外侧肌腱与胫骨外髁之间凹陷处。沿腓肠肌外侧缘下行,过外踝,下行至脚掌心。绕过脚掌心,从内侧上行,绕过内踝,沿腓肠股内侧缘上行,到膝内侧肌腱与胫骨内髁之间凹陷处。沿左大腿内侧中线、股四头股内侧缘上行至会阴部。

然后,从会阴转向右侧身体,从右腿内侧中线下行,绕过右脚掌心,从右腿外侧中线上行。经右腹侧中线,绕过右腋窝,从右上肢内侧中线下行,绕过右手中指尖,从右上肢外侧中线上行,经右肩上中线,左颈侧中线和右耳前线,上到头顶。  

 

5.2 五横环 

在气功的高层次上,在头部和躯干上,有内气沿五个水平环运行,与纵行的环路相比,属于横行环或横环。这些环在一般人身上,难以体现医疗价值,在彩图上以蓝色绘制。这些环路的运行方向可以是逆时针方向或顺时针方向运转,当一个方向过度运行则会反向逆转。这些环路的畅通与运转,可以凝聚和纯化内气,让灵体处于优质状态。同时,也使内脏器官处于优质状态。纵环的卫气在经过各横环时,可能进入横环中去,再从横环转到对侧的同一纵环或别的纵环中去。

5.2.1 顶环

围绕头顶部的一环,以囟门为中心,包括顶骨和额骨部分。两侧以上颞线为界,前面在发际后,后面在人字缝之前。

 5.2.2 眼环

围绕双眼和双耳的一环,前面经过鼻根部,后过经过枕外隆凸处。

 5.2.3 喉环

 围绕喉部和肩颈部的一椭园环,前面在胸骨上窝处,后面在第七颈椎棘突处(大椎穴),肩部在肩峰内侧(肩髃穴)。

5.2.4 中环

围绕胸腹部交界的一个水平环,居躯干之中间,故名中环。前面在剑突下方凹陷处巨阙穴),后方在第十一胸椎棘突处(脊中穴)。

5.2.5 底环

围绕阴部前后的一个水平环。前方在耻骨联合处(两侧为《内经》中的毛中穴),后面为尾骨端(长强穴上方)。

 

          图1 人体卫气环路正面观和背面观

  

2 人体卫气环路头顶观,脚底观和侧环之侧面观 

 

6 临床应用

  6.1 穴位定位

对于从事针灸和按摩的临床工作者,希望以这些纵行环路为向导,选择针刺穴位和导引方向。主环为第一选择,正环为第二选择,侧环为第三选择。确定穴位的依据,是位于这些环路上的低凹处,易于针刺处和易于运针处。注意,这些环路本身是带状,而不是线状,只要刺激点位于带上即可。环路各处粗细不均,在躯干和四肢近端比较宽,不易出偏,而肢体远端相当细,需精确定位。

6.2 针刺方法

因为是皮肤卫气通路,正如作者一直强调的那样,毫针要紧紧粘住皮肤进行捻转和提插,切勿把功夫用到深部的肌肉和筋膜上,切忌在深部的筋膜及骨膜上寻找酸重类的针感3, 4

作为针刺反应良好有两个判断指标,一是局部在针刺开始时变白,随后变成一圈红晕,持续很久才消失(比如,1小时以上);二是针刺所在的线路上,出现鸡皮疙瘩和汗毛直立现象,这些是局部针刺交感反应及针刺信号传递的立毛运动现象。少数人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循经感传带,在带上出现感觉降低的麻木现象,进一步会出现内脏的一些生理病理反应。

为加强效果,可以在同一环路的不同部位进行接力式针刺。注意,对一个穴位连续运针5分钟的功效,比5分钟内扎5颗针好得多。每一颗针留针至少30分钟以上,在这过程中要反复运针,保持针与皮肤的紧张度。在病人可以忍受的范围内,紧紧地粘着皮肤,持续运针,会大大加强治疗效果。

反复实验表明,对于偏瘫患者,在发病后的第5天开始针刺,会产生奇迹般的功能恢复效果。相反,一个月后针刺效果就会明显降低,6个月后更低,1年后基本无效。其它急重症也是一样,越早针刺,效果越好。

 

参考文献

1.    刘里远. 古典经络学与现代经络学. 北京医科大学和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7

2.    刘里远. 经络的现代科学概. 中国针灸. 1999,19(10): 603-607

3.    刘里远. 试论现代针灸经络研究中的若干误区(I).上海针灸杂志. 2003, 22(7): 40-42  

4.    刘里远. 试论现代针灸经络研究中的若干误区(II. 上海针灸杂志. 2003, 22(9): 44-45

5.    Joseph Needham and Lu Gwei-djen.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ume 6 Biology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y, Part VI: Medicin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6.    Robert K G Temple.  ChinaLand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Patrick Stephens. 1986

7.    中国人民解放军309医院:经络敏感人经络现象的初步研究,《经络感人》P19,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8.    福建省医药研究所针麻研究组等:《经络敏感人》P102108,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9.    Li-Yuan Liu et al. The Existence of A Linear System Consisting of Sympathetic Endings in the Rat Skin. Anatomy and Embryology. 2005, 210(2): 91-100

10.  Li-Yuan Liu et al. The Observation of a System of Linear Loops Formed by Re-growing Hairs at the Rat Skin. The Anatomical Record (Advances in Integrative Anatom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2008, 291(7)858–868

11.  Li-Yuan Liu. A New Type of Signaling Pathways as Pilomotor Lines along Skin for Transmitting Acupuncture Signals to Produce Acupuncture Effects.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 2015, 58(3): 165-177

12.  Li-Yuan Liu. The Periodicity of Acupuncture Effect and the Mechanism of Vibrating Regulation of Acupuncture. Adaptive Medicine. 2014, 6(4): 168-177

13.  刘里远等. 皮肤交感物质分布线的发现及其与中医经络实质的关系.中国针灸. 2003, 23(1)23-26

14.    刘里远等. 皮肤经络的形态学基础及其立毛肌-交感轴突反射传递机制. 针刺研究. 2002, (4): 262-269

 


  最后修改于 2018-01-09 19:08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